哥倫比亞的花卉王國:來自高原草原的花朵

哥倫比亞如何成為世界第二大花卉出口國,並將波哥大草原變成花卉強國

早上5點30分,哥倫比亞花卉荷蘭拍賣行的拍賣大廳充滿了集中的能量。在巨大的LED屏幕上,一束束玫瑰的圖像閃過——每束顯示正好五秒鐘。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有些親自到場,其他人從邁阿密、馬德里和莫斯科遠程連接,專注地觀看。他們的手指懸停在電子按鈕上。稍有猶豫就會失去這批貨。速度就是金錢。新鮮度就是一切。

這是哥倫比亞花卉貿易的日常戲劇,這個行業已經改變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和聲譽。在波哥大草原——環繞哥倫比亞首都的廣闊高原——遍布的溫室中,超過200,000名工人培育美麗供出口。他們每年收穫250,000噸花卉,運往90多個國家,創造16億美元的收入。只有荷蘭出口更多花卉,而荷蘭銷售的大部分實際上來自其他地方。按國內種植花卉的數量計算,哥倫比亞無與倫比。

這些數字只是暗示了更深層的轉變。這是一個從暴力中興起的產業,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力量,將牧場轉變為花園,現在面臨著環境和社會遺產的清算。

草原的轉變

故事始於1960年代末,當時一些哥倫比亞企業家認識到波哥大草原——首都上方海拔8,500英尺的高原——與荷蘭著名的花卉種植區具有共同特點:溫和的氣溫、充足的水源以及靠近主要城市和機場。但與荷蘭不同,哥倫比亞全年都有種植季節,勞動成本也明顯較低。

第一批商業花卉農場於1970年代初出現在法卡塔蒂瓦和馬德里鎮附近。時機恰到好處。美國對可卡因走私和左翼游擊隊感到擔憂,渴望支持來自哥倫比亞的合法農產品出口。隨後出台了優惠貿易協定,取消了關稅並創建了快速通關程序,可以在48小時內將易腐爛的花卉從農場運送到美國消費者手中。

到1980年代,草原正在轉變。牧場讓位於延伸數百公頃的溫室綜合體。傳統作物——小麥、大麥、馬鈴薯——隨著土地價值飆升而消失。像托坎西帕、奇亞和豐薩這樣的城鎮成為全球花卉之都,它們的經濟完全圍繞花卉種植重組。

今天,超過800個花卉農場在草原和鄰近地區(包括安蒂奧基亞和咖啡軸心區)運營。該行業直接雇用200,000至230,000人,可能有兩倍的人依賴相關服務——運輸、包裝、化學品、建築。對於一個長期與衝突和可卡因聯繫在一起的國家來說,花卉提供了不同的敘事:哥倫比亞作為美麗、生產力和創新之地。

浪漫的工程

在哥倫比亞花園的溫室內,該國最大的出口商之一,溫度穩定保持在攝氏18度。頭頂上,一層遮陽布過濾強烈的高原陽光。下面,300萬株玫瑰植物以精確的行列生長,每株都標有聽起來像詩歌的品種名稱:自由、文德拉、世界、希望。

農場經理胡利安·雷斯特雷波以在花卉行業工作三十年的練達眼光走在行列之間。「人們認為種植玫瑰很浪漫,」他說,停下來檢查一朵花。「這實際上是工業工程。我們控制每個變量——溫度、濕度、土壤pH值、養分比例、光照強度。我們每天追蹤數千個數據點。」

這裡的玫瑰不是在土壤中生長,而是在基質中——一種無土生長介質,可以精確控制水分和養分。滴灌系統為每株植物提供精確校準的溶液。綜合害蟲管理系統使用捕食性昆蟲和生物控制來最小化化學殺蟲劑。氣候控制系統全天調節溫度和濕度。

結果是不完全自然的花朵——它們比自然更好。哥倫比亞玫瑰可以在花瓶中保持三週,而其野生祖先只能保持七到十天。它們有大自然從未產生的顏色:深紫色、條紋花瓣、從奶油色變為粉紅色的花朵。育種計劃不斷推出針對運輸耐受性、瓶插壽命和視覺衝擊力優化的新品種。

但真正的創新在於物流。週一早上在托坎西帕採摘的花朵到週二下午就在紐約超市出售。冷鏈從未中斷。冷藏卡車將收穫物快速運送到波哥大的埃爾多拉多國際機場,那裡的專用貨運航站樓每天處理高達500噸的花卉。專用的747貨機,貨艙保持在攝氏2度,直飛邁阿密,邁阿密是北美的配送中心。

「我們不再在價格上競爭,」雷斯特雷波解釋道。「我們在可靠性、質量和多樣性上競爭。當美國零售商訂購10,000根特定品種的莖時,他們需要知道這些花會準時到達,狀況完美,符合確切規格。這就是我們所提供的。」

女性的產業

如果說哥倫比亞花卉種植業有一張人類面孔,那絕對是女性的。大約65%到70%的花卉工人是女性,這種人口集中在哥倫比亞農業中非常顯著。原因很複雜——關於女性靈巧和耐心的性別刻板印象、農村性別動態以及女性獲得替代就業的機會有限的混合。

早上7點,在拉瓦萊里亞花卉的包裝車間,數十名女性站在分揀台前。她們的手以機械般的精確度移動:分級、測量、剝掉下部葉子、捆紮、包裝、裝箱。每個工人每班處理多達1,500根莖。這項工作重複、體力要求高,需要持續的專注。一束中的一根受損的莖可以降低整批的等級,使農場損失數千美元。

45歲的露西亞·費爾南德斯在拉瓦萊里亞工作了十八年。她靠每月約120萬比索的薪水(約300美元)養活母親和兩個十幾歲的兒子——比哥倫比亞最低工資高出約30%。「這是艱苦的工作,」她在短暫休息時說。「你的背痛,你的手痛。但這是有福利的穩定收入。在花卉之前,這裡的女性幾乎沒有選擇——也許在波哥大做家政工作,也許什麼都沒有。」

該行業無疑創造了機會。許多農場提供免費餐食、交通、現場托兒服務和超出法定最低要求的醫療保健。從花卉切割工開始的女性已經晉升到監督和行政職位。在由花卉農場主導的城鎮,女性的經濟獨立改變了家庭動態和社區權力結構。

然而擔憂仍然存在。勞工權利組織記錄了旺季過度加班(特別是在情人節和母親節之前)、反工會活動以及最小化雇主義務的不穩定合同結構的案例。健康問題仍然存在問題:重複性勞損、化學品暴露引起的呼吸問題,以及與植物材料和冷水持續接觸引起的皮膚病。

「該行業已經取得了進展,」波哥大國立大學的勞工研究員卡羅萊納·莫雷諾承認。「今天的工作條件比1980年代好得多。但重大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工資停滯和健康保護。還有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這主要是女性的工作,為什麼它的報酬比傳統的男性農業部門少得多?」

環境賬本

波哥大草原曾經是一片廣闊的濕地,被西班牙征服者描述為充滿野生動物的湖泊和沼澤景觀。幾個世紀以來,排水和農業將其轉變為富有生產力的農田。花卉種植大大加速了這種轉變。

今天,環境科學家將草原描述為生態退化。花卉產業雖然不是唯一原因,但卻是重要的貢獻者。水是主要關注點。過去三十年,草原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花卉農場大量抽取地下水——一公頃玫瑰每年消耗8,000到12,000立方米——而曾經補充含水層的濕地已基本消失。

化學污染是另一個挑戰。儘管害蟲管理有所改善,花卉種植仍然是化學密集型的。在溫室中施用的殺蟲劑、殺菌劑和生長調節劑不可避免地會到達土壤和水中。研究在波哥大河及其支流中檢測到農業化學品含量升高,這些河流是草原的排水系統。

研究該地區二十年的環境工程師安德烈斯·古鐵雷斯博士強調了複雜性。「僅僅責怪花卉是不準確的。波哥大的城市擴張、工業排放和傳統農業都對環境退化有所貢獻。但花卉種植特別密集。它每公頃使用更多的水、更多的化學品,而且集中在生態敏感度高的地區。」

該行業回應說它已經進行了大量環境投資。許多大型農場已獲得雨林聯盟、公平貿易或Florverde可持續花卉認證,這些認證要求展示環境管理。農場採用了閉環水系統,建造了用於處理的濕地,過渡到生物害蟲控制,並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

然而認證仍然是自願的,並集中在較大的作業中。較小的農場——約占產量的40%——往往缺乏可持續技術的資源。即使是經過認證的農場也承認有局限性。「我們可以減少影響,但不能消除它們,」一家經過認證的農場的環境經理說。「工業規模的單一作物種植從根本上改變了生態系統。問題是該行業提供的經濟效益可以接受多少影響。」

花卉與脆弱

哥倫比亞的花卉產業處於永久性不穩定狀態。商業模式依賴於極薄的利潤率和無情的物流。延誤的貨運航班、一週不尋常的天氣、美元貶值——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抹去整個季節的盈利能力。來自厄瓜多、肯亞和埃塞俄比亞的競爭每年都在加劇。消費者偏好變化莫測。

然後是季節性極端。哥倫比亞約30%的年度花卉銷售發生在情人節前兩週。另外15%集中在母親節前後。該行業基本上以兩種速度運作:在幾個關鍵週內瘋狂過度生產,其餘時間則是適度生產。這種季節性推動了批評者認為剝削性的勞動實踐——強制加班、臨時合同、高壓——而農場則將其辯護為經濟必要性。

氣候變化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草原的天氣模式正在變化。降雨變得不太可預測。溫度波動更加劇烈。這些變化對普通觀察者來說很微妙,但對花卉質量和生產時機有重大影響。一些農民談到不再表現良好的品種、害蟲壓力的變化、花卉質量的微妙退化。

「我們在跑步機上,」管理法卡塔蒂瓦附近一家中型花卉農場的費爾南多·阿爾貝拉埃斯承認。「我們需要不斷提高效率以維持利潤。我們需要新品種來保持競爭力。我們需要認證才能進入市場。但所有這些都需要投資,而且沒有回報保證。一個糟糕的季節,農場就可能倒閉。」

該行業的未來可能在於進一步專業化。哥倫比亞農場越來越專注於優質品種和新奇產品,這些產品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莖較短但花朵更飽滿的花園玫瑰、特色顏色、哥倫比亞育種計劃開發的獨特品種。大宗貿易——標準玫瑰和康乃馨——面臨來自低成本生產商的壓倒性競爭。

花朵與接收者之間的距離

週二早上在邁阿密國際機場,一批批哥倫比亞花卉清關並轉移到冷藏配送中心。到下午,它們就上了卡車,前往美國各地的雜貨店、花店和大型零售商。到週三,它們就在購物車裡,註定要擺上餐桌、醫院病房和週年紀念晚餐。

購買哥倫比亞花卉的絕大多數美國人不知道它們來自哪裡或代表什麼。這些玫瑰沒有任何標誌表明黎明時分剪下它們的女性、為種植它們而抽取的地下水、庇護它們的溫室、將它們飛往北方的貨機。它們只是花朵——美麗、實惠、預期全年可用。

這種脫節困擾著業內一些人。「人們想要便宜的花卉,卻不理解便宜的代價,」草原一家農場的出口經理瑪麗亞·伊莎貝爾·拉米雷斯說。「他們想要以超市價格買到完美的玫瑰。但完美的玫瑰需要密集的勞動、大量的環境投入、複雜的物流。價格並不反映真實成本——無論是環境上還是社會上。」

然而該行業也為其成就感到自豪。哥倫比亞在曾經由歐洲和北美生產商主導的部門建立了一個複雜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它在幾乎沒有替代方案的農村地區創造了數十萬個工作崗位。它證明了哥倫比亞可以生產世界一流的農產品,並精確地將其交付給要求苛刻的市場。

當日落以金色和紫色的色調為草原染色時,無數農場的工人開始晚班,準備第二天的收穫。花朵在黑暗中生長,等待黎明和將它們送入世界的切割工。每根莖背後都有一條複雜的勞動、物流和景觀改造鏈——這條鏈將哥倫比亞山谷與堪薩斯城的廚房餐桌、東京的婚禮場地和斯德哥爾摩的殯儀館連接起來。

這些花朵提供沒有背景的美麗,沒有對其生產的認可的浪漫。這是代表全球貿易的勝利還是悲劇仍然是一個未決問題——這個問題隨著每次收穫、每次運輸、每次有人收到哥倫比亞玫瑰而從未想過問它們來自哪裡而新鮮綻放。

Previous
Previous

The World's Flower Auctions: Where Beauty Meets Commerce

Next
Next

Colombia's Flower Kingdom: Blooms from the Sav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