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的演變:歷史的旅程

古代文明:象徵與儀式

古埃及(約公元前2800年 – 公元前28年):
埃及人崇敬花卉的象徵意義,並將其用於宗教儀式以及獻給神明的供品。由蓮花和紙莎草製成的花束非常常見,象徵重生與純潔。

古希臘與羅馬:
在這些文明中,花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臘人與羅馬人將花製作成花環、桂冠,用於宗教儀式,或象徵榮譽與勝利。

古代中國:
中國的花藝發展為高度精緻的藝術形式,受儒家、佛教與道教思想影響。花藝作品常使用不同高度與形狀的容器,並融入如石頭等自然元素,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日本—生花(Ikebana):
生花藝術由佛教僧侶自中國引入日本,強調簡潔、線條美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聯繫。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實用與象徵

中世紀(5 – 15世紀):
在這個時期,花束具有實用功能,例如掩蓋體味或瘟疫氣味,同時也用強烈氣味如大蒜來驅邪。

文藝復興時期(14 – 17世紀):
花卉的用途更偏向裝飾,強調象徵意義。花束常由被認為具有藥用或護身功效的草藥與花卉組成。

維多利亞時代:花語的藝術

19世紀:
維多利亞時代普及了「花語」(Floriography),每種花都有特定的象徵意義。花束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例如玫瑰象徵愛情,紫羅蘭象徵謙遜。

20世紀:藝術表現與商業化

20世紀初:
花藝設計逐漸被視為藝術形式,開始有正式教育與專門機構。花卉用途超越傳統場景,擴展到商業與裝飾場合。

20世紀中後期:
隨著花卉保存、運輸與設計技術的創新,花束款式更為多樣化,可搭配各種場合與個人偏好。

21世紀:永續與個人化

當代趨勢:
現代花藝強調永續性,偏好本地與當季花卉。個人化成為關鍵,花束可依個人口味、婚禮主題或文化意義量身打造。

當代象徵意義:
雖然傳統花語仍存在,但越來越多人選擇花卉以個人意義與美感為優先,而非單純象徵意義。

花束的演變反映了不同時代社會價值觀、信仰與藝術表達的變遷。從古代儀式到現代慶典,花卉持續在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象徵各種情感並標誌人生的重要事件。

Previous
Previous

The Art of Sunflowers: From Van Gogh to Modern Masters

Next
Next

From Rituals to Romance: How Bouquets Have Changed Through Time